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正文

人民日报评论:当探店打卡被拒绝,分享该不该有节制?

  • 初中
  • 2024-09-24 00:21:02
  • 6

当看到网友们晒出的美照,许多人会默默地被“种草”一些宝藏店铺;而刷到博主的踩坑视频时,也能成功避开消费陷阱。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了“跟着打卡去消费”,最近一些商家开始拒绝“没有边界感”的打卡拍照。江苏一家咖啡店发帖“劝退”消费者:“如果以拍人像为第一目的来我们店的,我们会拒绝、会阻止。”无独有偶,越来越多店铺树标语、立规矩,给打卡行为划边界,探店拍照打卡,为什么会惹人“烦”?

《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一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分享是人的天性,从写在莎草纸上的信件到无远弗届的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演进,就有赖于这分享的冲动,是啊,人们是如此热衷于分享,以至于有人将分享欲视作“最高级的浪漫主义”。当品尝到向往已久的饕餮大餐,当在街角邂逅惊喜小店,按下快门、随手分享,“小确幸”便在彼此之间荡漾开来,在分享中,人们寻求认同、建立信任。

正因此,相比于说服意味更浓的广告,第一人称视角的探店视频、打卡笔记,才以更强的亲和力与代入感,帮助不少人“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前不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28个新工种,其中就有“生活服务体验员”。从普通网友到职业博主,分享的是一份心意,催生的是一门“生意”。

不少店铺贴出告示限制打卡拍照行为,图源网络

客观而言,探店打卡内容的兴起,一定程度上弥合着供需两端的信息差。对消费者而言,海量内容既丰富了消费选择,也让那些虚假宣传与“宰客”套路难以遁形;对商家而言,出圈破壁、化身“网红”则意味着关注与流量,以及潜在的商机,凡事都讲究适度,当三脚架、闪光灯、补光板轮番登场,店铺变影棚、商品变道具;当店面空间被接踵而至的打卡者占据,普通顾客消费体验大打折扣;当越来越多人以探店博主的名义索要优惠、免单等特殊待遇,经营者难免不胜其扰。

归根到底,是否接纳探店打卡,就是在经营秩序与流量收益之间进行权衡——毕竟,商业经营要不得舍本逐末,走红网络只是加分项,而有效保障多数顾客的消费体验,才是修炼好口碑的基本功。

从探店打卡说开去,在一个社交媒体无孔不入的时代,人们无止境的分享欲与现实中有限的公共资源之间,的确存在着两难的矛盾,此前,故宫博物院等古建筑场所也曾发布声明,禁止携带商用摄影、摄像器材等入场,对泛滥的商业拍摄行为进行规范,限制是迫于无奈的选择,但不宜等同于一禁了之,最大限度兼顾人们的拍摄需求,考验着管理者、经营者们的智慧,一些商家探索出付费拍摄、场地预约等机制,不失为折中之举。绝大多数经营者并不排斥适度拍摄,重要的是,双方要在彼此尊重、彼此理解的前提下,磨合出尺度与边界。

作为信息时代的个体,我们或许也需要学会克制,正如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所写到的,当代社会生活正成为无数图像景观的堆积,习惯于符号化生存的人们,通过镜头和影像,很容易建构出日常生活的“数字孪生”,设计出“精装的朋友圈”。但虚拟之外,生活中总有一些瞬间,需要用心灵去感受、去铭记,当厌倦了千篇一律的打卡晒图,也不妨换种方式,看看云、听听风,保持一丝专属的宁静。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