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 正文

文化中国行丨岁月錾痕,匠心不泯:走进民间匠人的“打金”岁月

  • 语文
  • 2024-10-04 00:46:04
  • 11

大众网记者 李尧 日照报道

每一道锤痕,都是对完美的致敬;每一次雕琢,都是对细节的苛求。打金匠人,以金银为媒,以锤錾为笔,将冰冷的金银与人们的美好愿想巧妙融合,在时光的长卷上书写着各自的光辉岁月。

农家院里,67岁的汪照利正坐在自己的木桌前,神情专注地制作银戒指。一把铁锤,一盒錾子是他的标配。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流露出岁月的磨痕。

汪照利将小银块置于坚硬的砖块上,用喷火枪将银块加热熔化,再用小铁锤和錾子不断敲打。錾子头上有不同的花纹,诸如花瓣、树叶等,惟妙惟肖。随后,他用锉刀和玛瑙刀细细打磨戒指表面,直至戒指焕发出清亮而温润的光泽。

戒指、耳环、手镯……早些年,很多人都会找民间匠人打造金银首饰,或自己佩戴或以礼相送。打造这些金银饰品的手艺人,被人们称为打金匠人。汪照利就是日照高新区河山镇有名的打金匠人。八十年代末,一群来自南方的打金匠人,带着他们的手艺与热情,在日照的老城区摆起了摊位。摊位前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当时还是一名木匠的汪照利,被匠人们灵巧的双手和精美的银饰深深吸引,心中燃起了对这门手艺的无限向往,他也由此开启了自己的“打金”岁月。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汪照利深知,要成为一名能工巧匠,并非易事。他先是自学摸索,经过不断地尝试与失败,逐渐掌握了金银饰品制作的基本技巧。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为了更深入地学习锻造技艺,他又拜师于小莲村的张先生门下。在张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汪照利的手艺日渐精进,终于学有所成。

除了锻造法,汪照利还擅长使用模具制作饰品。他家的铁皮橱子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模具,这些模具上雕刻着各种寓意美好的文字和图案。文字直白,如“富贵”“长命百岁”“吉祥如意”“福”等;图案婉约,有龙凤、牡丹、海棠、玉兰……这些文字图案或隐或显地表达出佩戴者的心思和祈愿。

随着机械制造的发展,批量生产加工的金银饰品迅速占据市场。手工金银饰品的制作受到了一定影响。“现在都去商场里买,找我做的少了,但我还是闲不住,怕手生,偶尔也会做几个。”汪照利说,制作金银饰品不仅是他年轻时候的爱好追求,也是对传统文化、工艺的一份传承,他更是凭借着自己的一锤一錾打出了幸福生活。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