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 > 正文

“蘑菇教授”和“山海情”的故事,有了新进展!

  • 国际
  • 2024-10-04 09:57:06
  • 6

还记得曾感动无数人的电视剧《山海情》吗?这部剧自播出以来,收获无数好评,很多人为它打出高分,还有人评价它“如山般含蓄又如海般辽阔”。

剧中一段重要剧情,是来自福建的农业专家凌一农教授,教导宁夏西海固村民们如何靠种蘑菇致富。当蘑菇冒头、成功销售,大家笑得合不拢嘴时,那份真实的感动,穿越屏幕直击人心。而鲜为人知的是, 这部剧的魅力,正源于一段段真实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

剧中“蘑菇教授”的原型 林占熺教授说,剧中这一幕幕场景,就发生在现实中。 一朵朵源自“菌草”的小小蘑菇,切切实实给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农户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契机。

几十年过去,“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如今不但全部“摘帽”,“干沙滩”也变成了“金沙滩”。 如今已81岁的林占熺教授,无疑是这一切变化的见证者。

“一碗粮食半碗沙”,为取一桶水走十几公里路,在机井前排半天的队,农户辛苦一年只能产一两百斤的土豆……当地老支书谢兴昌回忆,当时“一口井、一头驴就能娶媳妇,几个兄弟轮流穿一条裤子出门”。

聊起西海固留给林占熺的第一印象时,他谈起这样一个细节。 “我们去的时候是坐吉普车,半路下车休息时,司机准备开后备箱取东西,叫我们赶快走远一点。我当时还疑惑,但马上就明白了,因为他关门时,沙尘会喷得到处都是。”

有资料显示,虽然国家一直在制定并实施针对“三西”地区的扶贫政策,但由于当地恶劣的自然资源条件, 1996年,西海固地区人均年纯收入300元以下的极度贫困人口,还有60多万,仍是全国减贫的“主战场”。

02

“蘑”术

时间回溯到林占熺出发的半年前,1996年11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当时确定福建以两年为一届向宁夏派出挂职干部, 沿海选出8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对口帮扶宁夏8个国家级贫困县,“菌草扶贫”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来宁夏之前,林占熺就考虑到因为西海固地区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会导致菌草“水土不服”。对此,他寻找了很多预案。缺少培养基,他改用当地的农作物秸秆进行育菇;农户没有钱,县里可以贷款给农户,作为启动资金。

但即便如此,在当地推广菌草菇,还需要过“人心关”。

西海固地区的大部分农民从未见过蘑菇, 他们理解不了这种“从空气里长出来的东西”,更别提用玉米秸秆“变”山珍了,质疑声层出不穷。

为此,林占熺和县里一起多方动员,开培训班,给农户“吃定心丸”,最终说动70多户村民响应,又从中选出27个示范户。

半年后,彭阳县古城镇传来捷报:27个示范户, 每户收入达2000元以上,甚至有人收入过万元。

03

希望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家“三西”扶贫资金的支持下,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将西海固地区的部分困难群众,集中搬迁到能够得到便利灌溉的待开发荒地。

1997年,在银川西南50公里的地方,一个被命名为“闽宁村”的新家园,正式破土动工。

一时间,吊庄移民办得如火如荼。人是过去了,房子也建起来了,林占熺去当地查看情况的时候却发现, “很多人家的门是用砖头砌起来的,人不在了,又回到西吉老家去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蘑菇终于种出来了,但紧接着又遇到了难题——如何把种出来的蘑菇变成钱,装到农户的口袋里呢? 当地建议福建方面包销这些蘑菇。

一开始林占熺不同意,“我又没有销售技术,不敢揽到手上来做。”但当地领导的一番话说服了他, “你若不去卖,我也不会卖,老百姓也不知道怎么卖,这个事情就别做了。”

04

新生

林占熺说, 几十年过去,他亲眼见证了那些曾经贫困的地区,如今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双孢菇种植基地、红树莓产业园、光伏农业产业园……二十余年来,西海固曾经的“干沙滩”早已变成“金沙滩”。一个个风景宜人的乡村,维系起一条条生态长廊,自然和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居民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上升。

放眼整个宁夏,农民早已摆脱了看天吃饭的命运。截至2023年,宁夏人均粮食占有量 518公斤,高于全国人均占有量27公斤, 远高于国际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标准线。全区粮食总产量由2012年的374.97万吨提升至378.8万吨,连续十数年实现连丰。

当年没灯没电,林占熺去时只能打着手电筒照亮的地方, 如今依靠风能和太阳能的“塞上绿电”,年外送电量超900亿千瓦时,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外送电量大于内供电量的省份。

监制丨李浙制片人丨马文佳总台记者丨李柯谕 徐易欣编辑丨李柯谕校对丨高少卓素材来源丨《奔跑的中国草》《时代楷模》《中国草》、中国之声等鸣谢丨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永宁县委宣传部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