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 > 正文

莒县浮来山:文心千秋斯文在兹

  • 化学
  • 2024-10-04 13:59:03
  • 7

□许志杰

浮来山名气之大,应了刘禹锡《陋室铭》开头的那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浮来山位于莒县城西18里处,海拔298.9米,这里老树盘结、根深叶茂、仙气升腾,文人墨客络绎不绝,留下诸多石刻经文、典故史籍。有3000年历史的天下第一银杏树挺拔壮丽、硕果累累。山之精华更在定林寺,《文心雕龙》著者刘勰进浮来山,便是在此修身养性。

江南成长

刘勰满腹经纶归故里

浮来山名有多个释义,当地人将其称之为浮丘、定林山、西山、佛来山,这些不同山名的来历,不外乎神话传说和宗教影响以及地理位置所致,其历史演变具有浓烈的时代色彩和思想根源。

至于刘勰是什么时间从江南回归故里,浮来山隐居山林,创立定林寺,虽然陆侃如先生没有明确,但根据相关资料佐证理顺,他约在54岁那年来到浮来山,并开始创立北定林寺。定林寺诸事告成之后,刘勰在此正式出家,成为慧地和尚。可惜时间并不长,一年之后,他“未期而卒”。学术界对此一直观点不一、争论不休,陆先生此观点亦当为之一说,可引导有兴趣者进一步研究下去。

陆、蒋二位先生也已去世,两位大师精心合作的《刘勰传略》和《刘勰年表》,珠联璧合,成为浮来山定林寺的重要文化标志,熠熠生辉。

寻踪问径

浮来山的文化胜迹

浮来山上有很多具有文化标志性的名胜古迹,其中“校经楼”为刘勰校定经藏而得名。当地人传说,刘勰每日从定林寺的后门上山,登上佛来峰顶打坐念经,一坐就是一天。有一次,刘勰正在专心诵经,忽然一阵山风把手里的三卷经书吹到半空,随风而去。刘勰寻找不得,悻悻而归,却见三卷经书端放在寺里后院的高台上,刘勰喜不自禁,上得高台席地诵经。六尺高台,平面三丈,背坡朝阳,松柏苍翠,眼看坡下银杏树,正是诵经打坐的好地方。刘勰喜不自禁,亲手绘制蓝图,兴造屋宇,后来取名“校经楼”。

现在所挂“校经楼”三字为郭沫若亲题。陆侃如撰文、蒋维崧行楷书写的《刘勰传略》和《刘勰年表》木刻屏风,及黑伯龙、王小古两位书画大师合作的刘勰雕像,安放在“校经楼”大堂。

定林寺对面山间的摩崖石刻“象山树”三个篆体大字,相传为刘勰亲笔书写,每字一尺有余,落款署名为“隐士慧地题”。这是什么意思?有人解读定林寺里的银杏树枝干遮天,犹如浮来山万古常在。亦有另解为,“象”指定林寺里的每尊栩栩如生的造像,“山”指浮来山三峰胜景,“树”便是古已有之的银杏树。“象山树”石刻旁边,还有一方石刻题诗,有一些损坏,但字迹可辨,诗曰:“古木扶苏六代如,古人曾说此幽居。贝叶莲花今何在,不抵雕龙数卷书。”以此为证,刘勰隐居此地明确无误。

1962年《文心雕龙》印行1469年之际,郭沫若先生提议在“象山树”刘勰石刻之上,建立一座“文心亭”,并亲自题字,刻石立碑。

树与山齐年,这也是很多人对“象山树”三个字的又一种解读,山是浮来山,树就是定林寺的古银杏树,已有3000多年,被称为“天下银杏第一树”。

银杏树民间叫它“长寿树”,还有叫白果树、鸭脚树、公孙树的,有的拟人化又称“人兴”树,总之都是与长寿、兴旺有关。一棵银杏树能在浮来山三千多年长生不老,除了当地人对它呵护有加之外,更有这一带自然环境的滋养,是浮来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除了这株三千年银杏树王,定林寺还有一株唐代银杏,算下来也有一千多年了,同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在这株银杏树前,有一通石碑,为莒州知州陈全国立于清代顺治甲午年,刻碑文:“浮来山银杏树一株,相传鲁公莒子会盟处,盖至今三千余年。枝叶扶苏,繁荫数亩。自干至枝并无枯朽,可为奇观。”

某个夏日,陈全国与友人游浮来山至银杏树下,注视良久,感慨良多,于是赋诗一首,予以颂扬:“大树龙蟠会鲁侯,烟云如盖笼浮丘。形分瓣瓣莲花座,质比层层螺髻头。史载皇天已廿代,人经仙释几多流。看来古今皆成幻,独子长成伴客游。”诗意与游兴融于其中,气象万千。

除此以外,浮来山上还有刘勰纪念碑,相传此处曾是刘勰之墓地,摩崖石刻多处,值得细品。

(本文作者为高级记者,媒体人)

有话要说...

  • 7人参与,1条评论
  • 邱伟婷邱伟婷  2024-10-04 14:00:24  回复
  • 千年文脉,斯文化韵永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可查阅相关评论文章或咨询当地文旅部门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