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 正文

七十五载长歌奋进,铸就科技自立自强壮丽画卷

  • 语文
  • 2024-10-05 00:16:02
  • 7

奋力突破、勇为人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动多元算力下的软硬件生态建设;首场“创融海淀”科技企业融资对接活动在中关村壹号举办,借助金融“活水”润泽实体“沃土”……近年来,北京市海淀区以科技创新持续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高精尖产业结构持续巩固,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而这,仅是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惊鸿一瞥,拉伸观察的视角,新中国成立75年来,从“向科技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创新是第一动力”,我国始终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逐步实现了从追踪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向“新”而行,创新体系日臻完善。回望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科技基础薄弱的现实,国家果断布局,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角,一批科研机构应运而生,为科技事业奠定了初步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科教兴国战略深入实施,科技投入力度也显著增强,我国迅速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2023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高达33278亿元,是1991年的233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4%,这一比例已超越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连续11年居世界首位,2023年达724万人年,比1991年增长9.7倍。创新体系的建设不断提质加速,形成了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如今,我国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领先全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6.3万家。创新体系日臻完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以“新”求质,科技成果熠熠生辉。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弹一星”,到改革开放后的科技体制改革,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科技创新提速发展,创新成果灿若繁星。“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钻地,“奋斗者”潜海,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5G通信领跑全球,造更薄的钢、更大的屏、更强的芯片……创新创造,激情澎湃,我国科技事业锻造了更强实力,也开启了广阔前景。截至2023年底,国内有效发明专利达401.5万件,创新指数全球排名跃升至第12位,中国已成为世界创新版图中的重要一极,科技创新的成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变着中国的面貌,也影响着世界的未来。

七十五载长歌奋进,铸就科技自立自强壮丽画卷

聚“新”成势,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时代以来,我国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2023年,我国“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增加值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7.73%,比2016年提高2.4个百分点;2013—2023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8.7%、10.3%;截至2023年末,已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电商交易额、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全球第一……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中国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戴治国)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