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正文

新发现 | 郑州航空港区将军冢遗址主要发现和收获

  • 物理
  • 2024-10-09 06:22:08
  • 3

将军冢墓地位于河南省尉氏县大马乡周家村,现由郑州航空港区代管,西距新郑市22公里,东距尉氏县19.7公里,北邻淮海路,东部为小黑河,南邻343国道,西靠周家村和胡陈村(图1)。将军冢区域地形整体呈现东西高中间低的特点,区域海拔高度在94-102米之间,将军冢即位于东部岗地之上,海拔在90-93米之间。将军冢周边尚有阁老坟、九女冢、灵台冢、程冢等大型地面封土墓葬(图2)。

图2 将军冢区域地形图

2023年6月,为配合郑州航空港区国际陆港项目建设,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始对将军冢展开发掘。经过发掘,墓葬主体结构和陵前建筑结构基本厘清,出土陶、铜、铁、铅、石等材质文物100余件,2023年被评为河南省十大考古新发现。现就将军冢发掘过程、墓地结构、出土文物和学术价值等内容进行介绍。

一、发掘过程

将军冢发掘之前由封土和现代庙组成,均坐落在高岗之上。以高岗为将军冢遗址范围,面积约5400平方米。现代庙由正方和东西厢房组成,院内有两块石碑,分别为光绪二年功德碑和公元2000年功德碑。圆台形封土现存直径约60米,山岗坡度从路面开始延伸,到封土区域高差1米,封土底部至封土顶部最高高差5米。

2023年6月,正式开始发掘,发掘区域分为两部分,封土和封土前建筑基址。封土区域采用十字法布设发掘区域,以横纵两壁作为参考,逐层清理,并注意收集盗洞内出土的器物,清理完将军冢顶部①层以后,铲刮平面,发现盗洞80余个(图3)

封土前的建筑基址布设10×10探方9个(前期布设6个,后期扩为9个),并对围挡保护外东部区域布设10×10探方3个进行发掘,仅有夯土,无其他遗迹现象(图4)

图4 发掘示意图

二、墓地结构

经过前期考古发掘,将军冢墓地由墓葬本体和墓前建筑构成,墓葬本体由封土、墓道、封门、前室、中室、东侧室、西侧室、后室组成。墓道为长斜坡墓道,封门由封门砖、拱券、门额等结构组成。同时,在将军冢墓前北部和中部地区也发现了同时期的建筑遗存,分区域命名为1-5号建筑基址,其中1号建筑规模最大,结构清晰,是主要的陵前祭祀场所(图5)。

图7 封土夯层

墓道为长斜坡墓道,口大底小,底部平坦,东西两壁有构筑墓道过程中木板加固的痕迹(图8)。清理过程中,发现虽然当前深度有木板加固痕迹,但是墓道两墓壁填土并非原始墓道边。经过发掘,在西部墓壁发现了原始墓边以及工具加工痕迹(图9)。根据上述现象推测,墓道营建并非下挖而成,应是先构筑墓室,墓道预留空地,墓室营造完成以后,墓道由外而内逐步夯筑而成,再预留通向墓内的通道。

图9 墓道铲状工具加固痕迹

封门由封门砖、拱券、门额等结构组成(图10)。封门砖由长条形方砖呈人字形互相交叉,自下而上直砌而成。每层约15排,共计13层(组)。封门砖之外堆砌有半砖堵门,约24层。封门砖两侧为门墙,为长方形砖平铺对缝横砌和侧立直砌相间垒砌而成,砌法组合为三层错缝直砌 1层侧立直砌,共计5组,10层。

门墙之上为封门券顶,由长方形砖竖排对缝起券和横排对缝起券相间垒砌而成,各自1层组成1组,共计4组,8层。封门墙建在券顶之上,由长方形砖平铺错缝横砌而成。目前揭露21层。封门墙其上有两层长方形砖,分别为侧立横砌和平铺错缝横砌而成。

图11 前室画像石

前室墓室铺地砖及墓壁砌法与甬道相同。甬道铺地砖为横向人字形平铺而成(图12);墓壁为侧砖丁砌而成,自下而上三顺一丁垒砌而成,共计4组,16层,高1.08米(图13)。

图13 前室墓壁

前室墓顶为四面结顶式穹窿顶。自墓壁第20层开始,四壁同时起券,平行垒砌,四面转角之处加用楔砖,以使四面墓顶逐渐内合,顶部收结为小方形(图14)。共计67层,高3.5米。前室墓壁和墓顶高共计5.1米。

图15 中室画像石

东侧室出土大量陶器,可辨器型有陶壶(彩绘)、矮领罐、陶灶等陶器 (图16)

图17 后室甬道南部墓顶

图19 后室铺地砖

将军冢墓葬的前中室和东西侧室墓室砖结构砌法基本相同,仅在墓顶和墓壁用砖层数略有不同;铺地砖均为横向人字形南北平铺而成,墓壁为侧砖丁砌而成,墓顶为四面结顶式穹窿顶。后室甬道铺地砖与中室相连,砌法相同,而甬道墓壁根据砌法不同分为南北两部,两部甬道墓顶因此起券位置和方法亦有不同;后室墓室铺地砖为长方形砖纵向侧立平铺而成,墓壁为侧砖丁砌和平铺错缝横砌而成。

从上述墓葬砌法和形制描述可以发现,后室相对于前中室和东西侧室在砌法上存在不同之处,推测原因在于,后室建造时间略晚于南部四个墓室,工匠以相同砌法建造后室时(已营建了部分甬道和墓壁),某种原因打乱了墓葬营造进度,导致后室营造工艺与南部四个墓室不同。

后室中部有一葬具,葬具长3.6米,宽2.25米,推测应为墓主人的棺椁,棺椁上有朱色和黑色的彩绘漆皮(图20),拐角处有大量的铁钉。棺椁内部出土有铜钱、铜环装饰。北部设有边箱,长0.5米,宽0.1米,内有一具人骨,初步判断为成年女性,头向东,面朝下。

图22 建筑基址

根据建筑基址瓦砾层密度和结构分布情况,以1号建筑为中心,逆时针描述可以划分5个建筑。1号建筑,位于建筑区中部,面积约108平方米;2号建筑位于1号东部,面积约40平方米;3号建筑,位于2号北部,面积约38平方米;4号建筑,位于1号西北部,面积20平方米;5号建筑,位于1号西南部,面积约16平。1号建筑保存较好,结构清晰,现主要介绍如下:

1号建筑位于建筑区中部,面积约108平方米,初步判断,应由两个房间和过道组成。现存南部、中部和东部墙基(图23)。

图24 铜镜

1号房址中部过道连接北部祭祀区,角度与墓葬主体墓道相同。1号房址与墓道之间发现有影壁和大量火烧遗迹,部分遗迹应为陶灶。墙基为东西向,由条砖铺底,南北两侧砌有侧立陶瓦。红烧土内出土有铁刀、铁削和铁箭镞等器物(图25)。

图25 陶灶、铁器

1号建筑基址坐北朝南,中部通道方向与将军冢墓葬本体基本完全一致。祭祀区位于建筑基址和墓道之间。根据用火现象、出土器物和遗迹分布情况,推测1号建筑基址应为当时主要的祭祀区。祭祀者从1号建筑基址通道前往陵墓主体进行祭祀,祭祀位置主要位于墙基南部。祭祀内容与用火和刀削器相关(图26)。

图27 1号铅板

图29 建筑基址瓦当

综上分析,将军冢墓葬主体和建筑基址应为同一时期。综合考虑墓葬形制、出土陶器、钱币年代和买地券文字表达等因素,将军冢墓地年代应为东汉中晚期。根据铅板文字记录中“熹平五年”“闰月”“辛卯朔”等记载,将军冢年代应为汉灵帝熹平五年前后。关于墓主身份,无论是墓葬形制还是规模,将军冢与同为东汉晚期的洛阳白马寺汉墓、亳县董园村1号、2号墓规模相近,由此推测,墓主级别应是东汉晚期的列侯。

四、小结

将军冢遗址墓葬本体以及墓前建筑基址这一组合发现在全国同等级墓葬中材料较少,这对了解东汉晚期高等级贵族墓的陵园设施、祭祀活动和墓葬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具有填补考古发现 空白的重要意义。墓葬后室砌法与其他四个墓室明显不同,且存在打破关系,可能反映了汉代合葬传统下特殊的埋藏学现象,为研究汉代高等级贵族的葬俗葬制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另外,墓门出土的铅板明确了墓葬年代,奠定了将军冢在东汉高等级墓葬分期研究中的标杆地位,对当地的文化脉络发展、汉代墓葬分期及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资料。

执笔:张家豪 樊温泉 常宏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有话要说...